RCEP正式生效,台灣面臨的挑戰

2022/01/19 07:22

資金回流 CPTPP FTA WTO 零關稅 汽車零件 RCEP 關稅 鋼鐵 國際貿易 紡織 東協


2022年元旦,以東盟(ASEAN,台灣稱「東協」)成員國組成,最終目標是取消成員國之間90%以上商品關稅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正式生效。在15個成員國中,有10國已經通過國內審核,剩下的五國將陸續通過審核。

此協定是全球覆蓋範圍最廣的自貿協定。根據數據,RCEP成員國將覆蓋全球近三分之一的GDP(26.2兆美元)及人口,比起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三國自貿協定(USMCA),或歐盟共同市場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量(佔全球外貿總量的18%)都大許多。

RCEP生效後,外界特別關注中國將在該協定內如何積極主導,以及協定將帶給中國多大經貿收益,尤其中國一直是此機制內多數會員國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伙伴。評論亦關注,在美中貿易戰持續下,中國能否借此增加經貿實力抗衡美國甚至「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BBC中文表示,RCEP將加強區域內的貿易,因此中國將獲益,尤其中國、日本和韓國可能會因為三國間建立的新的經濟聯繫而獲得最大利益。

不過,葛來儀強調RCEP僅限於貿易自由化,該協議不含勞工、環境或數位貿易,不能與CPTPP相提並論。再者,日本和美國在該地區特別是在東南亞的投資,遠遠超過了中國。

 

除此之外,台灣輿論也在激烈議論RCEP生效後對尚未加入CPTPP的台灣的影響。台灣目前尚未加入CPTPP,雖然台灣是世貿組織(WTO)成員,但目前全球與台灣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只有紐西蘭和新加坡兩國。

 

美中抗衡繼續

2013年起草,歷經四次國家領導人會議,30輪以上的正式談判,RCEP在2021年元旦正式生效。

RCEP生效後,最引各界關注的一點便是中國如何獲益並影響區域政治經濟。因此,RCEP生效後,中國官媒以及港台親北京的學者及政治人物,都對RCEP給予高度評價,強調該協定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崔衛傑向官媒人民網表示,RCEP生效後,對內將提供更多全球商品和服務給市場及消費者:「吸引境外消費回流,有效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激活消費的巨大潛力。」 崔衛傑又說,RCEP對外能促進區域內產業鏈和供應鏈融合,吸引外資和人才繼續來中國發展,推進中國的製造業轉型升級。

 

葛來儀也認同,RCEP對中國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加強區域內貿易的趨勢,尤其中國是RCEP成員國家的第一或第二貿易伙伴,因此RCEP可以加強中國積極參與的多邊貿易協定,而美國卻沒有。譬如有論述認為,對北京來說,RCEP不僅是被其視為自由貿易協定,也是可以重塑其全球供應鏈的機制。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在其個人網站評論說,正因為RCEP是較為基礎的自貿組織,對於國有企業、勞工與環境等要求都較低,因此十分適合中國加入,而且抗衡美國一直是中國主導急欲加入甚或主導區域經貿協定的主因之一。

RCEP與CPTPP

確實,RCEP生效後,許多論述認為中國將主導其運作,並與美國影響甚深的CPTPP競逐。

不過,位於德國柏林的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分析員安達彩(Aya Adachi)則向BBC中文分析稱,RCEP預計將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而中國將被認為是RCEP協議的主要受益者。她告訴BBC,自從美國退出TPP以來,美國促進與亞洲貿易關係的腳步緩慢,「在這方面,中國目前領先一步」。

此外,有鑒於RCEP是全球GDP佔比最大的貿易協定,安達彩同意中國參與RCEP具有象徵意義:「這讓北京展示其對參與貿易談判及恪守規則的承諾,展示其能夠與貿易伙伴達成協議的能力。從經濟意義上來說,這也讓北京承認依賴穩定的自由貿易——而且是加大力度來維護它。」

然而,當涉及到CPTPP,學者的見解便有所不同。

葛來儀向BBC強調,RCEP僅限於貿易自由化,協議不含勞工、環境或數位貿易,不能與CPTPP相提並論。

台灣中山大學沈旭暉教授則發文分析,RCEP著重較傳統的議題,例如一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等,「先處理較容易達成共識的議題,再討論較多爭議的議題」。

但若與CPTPP比較,沈旭暉解釋,CPTPP除了涵蓋RCEP的貿易議題外,更包含政府採購、電子商務、勞工、環境等較為多元而且爭議更廣的議題,加上CPTPP使用單一承諾制,須得到全體談判,參與國家對所有事項的一致同意才能通過決議,「談判彈性較低......因此中國要達到CPTPP的門檻,明顯不是易事。」

安達彩則對BBC分析稱,RCEP對抵禦CPTPP的作用不大。她認為,這是因為RCEP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鞏固現有的東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生產鏈。但是,CPTPP包括來自太平洋東岸的成員例如加拿大、智利、墨西哥等國,並允許其他國家申請入會, CPTPP的自由化和監管範圍覆蓋範圍比RCEP全面得多。

但是,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宣佈退出了TPP,當時被外界批評美國此舉導致該國在印太地區的失去戰略地位。因此,拜登上台後便開始在各領域加強與印太地區的盟友合作。

為了重整印太經貿戰略,美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2021年11月在訪問亞洲時便宣佈美國不會重新申請加入CPTPP,而是會積極推動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早前宣佈的「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將由美國主導。當時,雷蒙多對外稱,美國將會在今年初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今年起將陸續與盟友討論細節。

不過,經貿學者沈榮欽則評論,RCEP生效對美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他認為,就目前而言,美國政府回應中國在印太區域的經貿活動「十分緩慢且不足,不僅拜登無意重返CPTPP,美國未來所欲推行的『印太經濟架構』,就目前有限的資訊來看,缺乏貿易政策可能會是硬傷。」

台灣面臨的挑戰

RCEP生效後,台灣出現若干輿論焦慮台灣被排除在世貿以外的大小區域經貿協定,特別是CPTPP。之前許多分析強調,台灣政府強力主導開放美國「萊豬」進口,以及即將處理的日本「福島」周遭食品入台等等,都是為了處理台灣申請加入這些區域經貿協定。

沈榮欽認為,過去十餘年來,由於世界貿易組織功能不彰,所產生的世界區域經貿組織熱潮中,台灣一直被排擠在外。因此,未來幾年台灣經濟上最大的隱憂之一就是繼續被排除在這些國際區域貿易組織之外。他說:「當然,我們需要大力補助與扶持會因此受到傷害的農民,但是要守護台灣的未來,脫離國際經貿組織孤兒的現況,加入CPTPP對台灣實在十分重要,並需要密切關注未來的印太經濟架構。」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則告訴BBC中文,從RCEP適用原產地原則的相對低門檻來看,短時間內台灣尚不需驚慌失措,但確實需要提高警惕,迅速採取主動行動,尋找平衡的替代方案:「無論是CPTPP,還是與美國合作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或雙邊貿易協定(BTA)等」。

沈榮欽分析,根據台灣經濟部數據,2019年台灣對15個RCEP成員國出口金額共計2168億美元,佔當年出口總額比重的65.9%,而台灣對RCEP成員的累計投資額佔對外投資額高達八成,足見RCEP對台灣的重要性。不過他解釋,台灣出口到RCEP的貨品中,有七成是零關稅的資訊產品,這大幅降低對台灣的衝擊。他說:「其餘三成產業中,鋼鐵、汽車零組件業主要銷售至歐美,紡織中下游業者多數已在海外布局,受到的衝擊並不如數字所顯示般驚人。」

但宋文笛也強調,確實,RCEP通過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區域主義(特別是圍繞台灣「新南向政策」,南海周遭的那些經濟體),「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國家認為在經濟上與中國結盟將成為阻力最小的途徑。因此,台灣需要在機會之窗仍然開放的時候,迅速著手建構替代方案。」

 

RCEP是什麼?

RCEP最初是由東協(東盟)10國發起,於2020年11月正式簽署。目前的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柬埔寨、泰國、老撾(寮國)、新加坡、越南、日本、中國、新西蘭(紐西蘭)和汶萊。韓國將於今年2月1日加入,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也預計將在今年加入。

綜合分析,RCEP最主要目的是降低關稅。根據RCEP協議,成員國出口的任何商品,若有40%以上的原料來自成員國,那麼出口到另一個RCEP成員國便可以享有關稅優惠。

位於台北的智庫「台灣經濟研究院」譚瑾瑜博士對台灣媒體分析稱,RCEP是把已經生效的數個「東協+1」自貿協議整合起來,為各國成員們統合已經簽訂,但越來越複雜的關稅稅率落差,設立區域內共同貿易規範基礎。

她又強調,RCEP也是首次「間接地」達成了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自由貿易關係,因為在此之前三國間的FTA多年來因為政治因素,談判未有顯著進展。她說,RCEP生效後,日本可以大幅降低與最大貿易伙伴亦即中國間的關稅壁壘,尤其是汽車產業。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日本86%出口至中國的工業產品關稅,可望從6%降至0,包括每年有87%出口至中國的汽車零組件,價值450億美元。

根據資料,日本向韓國出口的商品原約19%免關稅,向中國出口商品約8%免關稅。RCEP將把這個比例大幅提升到86%。

香港學者沈旭暉強調,雖然RCEP由東盟10國發起,但主導者已經變成中國。他舉例,印度正因為擔憂加入中國主導的RCEP後,會抵擋不住中國廉價產品大量進入印度、弱化自身經濟,因此在2019年底決定暫緩加入RCEP的腳步。之後,中印邊境爆發衝突後,印度宣佈將不會參與任何有中國在內的貿易協定。

中國一直是所有RCEP主要出口目的地協議生效前的成員。所有成員也將受益於RCEP新的共同原產地規則,這有助於鞏固該地區的價值鏈運營。

而安達彩分析,從RCEP來看,有關如何管理與中國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時,各國其實普遍來說都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正在探索其他應對方式,維護自身利益。澳洲、印度和日本正在研擬一項供應鏈倡議,包括各種印太戰略和國內經濟安全調整,這些額外措施可以被視為各國希望公平競爭的行動之一。

 

圖文參考: BBC NEWS


關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