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穩定是關鍵:避開依賴與風險集中
對潛在買家來說,最關鍵的就是企業的營運穩定性。當企業過度依賴單一客戶、少數供應商或特定地區的銷售,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造成整體營收重挫。買家不想承擔這樣的高風險。供應鏈沒有備援、合約依賴性高,會讓投資人寧願觀望,也不願冒險。
📌 台灣實例:新竹一間專做工業感測器的中小企業,超過90%的收入來自一間美系半導體公司。當該客戶2023年削減預算,導致公司當季營收腰斬。原本有意併購的日系科技企業發現這點後,認為風險過高而退出談判。這凸顯了單一客戶依賴的風險,也提醒賣家應先分散客戶與供應來源,打造更健全的商業結構。
成長潛力與現代化:買家要未來,不是包袱
買家不僅購買現在的利潤,更關心企業未來的成長潛力。當一家公司設備老舊、系統落後,或營運效率低,代表未來還得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對買家來說等同背負沉重包袱。此外,如果企業的成長需要靠不斷增聘人力或擴充廠房,也會降低投資意願。可擴充性與自動化,是製造業能否吸引併購的一大關鍵。
📌 台灣實例:台中一家老字號精密模具廠,設備維持傳統加工方式,缺乏自動化生產流程。雖然擁有穩定利潤,但買家在進行盡職調查時發現,要實現營收倍增,需投入至少2億元更新產線與導入ERP系統。最終買家改為尋找一間規模較小但已完成數位轉型的競爭對手。這案例說明「可擴展性」比「當下規模」更重要。
透明財務是基本:沒有清帳簿,沒有交易
無論企業營收多穩定、技術多先進,若財務帳目混亂,就會立即打擊買家的信心。買家在盡職調查中非常注重財報的完整性與真實性,若有現金交易未申報、存貨與報表不符、欠稅記錄等,會導致估值下降,甚至中止交易。保持乾淨、可追溯的帳務紀錄,是所有想要出售企業的基本門檻。
📌 台灣實例:高雄一家做塑膠包裝的工廠在洽談併購案時,買方聘請的會計師發現其報表中未申報的現金收入高達年營收的30%。此外,庫存與系統記錄不符,進銷存帳不清。原本雙方初步談妥2億新台幣的估值,最終買家只願出1.2億。賣方因估值差距過大選擇放棄交易,也錯失了轉型升級的機會。